推动香港与中国内地的金融更紧密融合,将为保险机构扩大其亚洲业务带来潜在机会。然而,在彭博买方周的保险业论坛上,行业领袖们也指出了可能会阻碍该规划发挥巨大经济效用的潜在障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将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个内地城市融合一体,并计划在大湾区的3个不同行政区域内实施统一的科技和金融监管法规,甚至是一定程度的税收协调。该规划的目的是创建一个对标美国硅谷的高科技经济与创新中心。
大湾区拥有6,150万人口和330亿美元的寿险保费总额,为保险公司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尚未被大量开发的市场。但该地区寿险渗透率仍然较低,如下图所示,2018年的人均寿险保费只有537美元,仅为香港人均寿险保费金额7,353美元的7%。
(大湾区市场渗透率仍然较低)
低起点,高潜力
不过,香港首家网上寿险公司Blue的行政总裁孔德秋解释道,低渗透率主要是由于大湾区的九个内地城市(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中山市、东莞市、惠州市、江门市和肇庆市)保险渗透率只有6%。
彭博行业研究保险业分析师Steven Lam表示,这些城市的保费收入只有160亿美元,仅占整个大湾区730亿美元总保费的一小部分。他还提到,整个亚洲地区的渗透率情况相似,去年亚洲地区出现经济损失超过700亿美元,其中仅有100亿美元有保险覆盖。
尽管如此,内地城市的保费正在慢慢向较为富裕的沿海城市转移。彭博行业研究的分析发现,如下图所示,从2013年至2018年的5年内,意外险和健康险保费从人民币155亿元增加到696亿元(约合104亿美元),而香港和澳门的全年保费总计约合137亿美元。去年,该地区健康和意外险保费占全部个人保费的24%,5年前这一比例为15%。
(大湾区意外险、健康险发展潜力)
成功的关键:人才多样化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大湾区规划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不过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近来表示,这已经让当地商界领袖倍感兴奋,而且“工作进展顺利且迅速”。
其成功依赖于将香港、澳门的金融专业人才与内地城市(特别是重视科技发展的深圳)的数字专业技能相结合。虚拟保险公司Bowtie的首席财务总监林文清、以及业务重心在亚洲的保险公司富卫集团的首席投资总监Paul Carrett均表示,香港这个原欧洲殖民地藏龙卧虎,此地的人才将成为实现这一规划目标的关键,并且已经为中国南部地区赢得了与硅谷之乡旧金山湾区相提并论的地位。
此外,与香港特首提出的需关注海关和税收安排相关问题的警告相呼应,参与论坛的专家还表示,本地保险业若要实现更紧密的融合,需要解决一些痛点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购买保险的复杂性、相关政策的灵活性、以及经纪商收取的高额佣金。所有这些问题都给行业带来负面形象,并造成了中国南部保险渗透率较低的局面。
虽然审慎的经济政策或许能够缓和一些问题,但主要的解决办法仍是技术创新。
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或有助于巩固发展
金融科技能够简化后端流程、降低劳动力和管理成本,同时还能够帮助实现更好的数据分析,这在未来商业模式中至关重要,特别是随着客户服务成为争夺市场份额的新前沿阵地。Blue的孔德秋总裁认为,良好的数据分析有助于预测客户行为变化,使得公司能够有针对性地创建产品。
富卫集团的Carrett称大湾区是一个“极其激动人心”的投资机会。他表示,差异化的司法管辖风险阻碍了该行业在亚洲的发展,需要一体化的技术解决方案来克服这些障碍。大湾区将为致力于精简平台的本土开发者带来好处。
鼎睿再保险的首席财务官陈开红表示,归根结底,技术能够节省资金,这些资金能被更好地用于构建更强大的市场。
“随着业务的增长,许多流程都可以自动化处理,高效经营成为我们的竞争优势。” 陈开红表示。
在中国经济日趋成熟之际,专家们一致乐观地相信,专注发展该地区保险业无疑是正确的发展方向。通过制定整合大湾区多种技能和资源的政策,该地区两个部分之间的缺口以及与更多中国北方的其他经济动力城市之间的差距将能够大幅缩小,从而有利于更大范围的亚洲保险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