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增长公式:Y=A*K*L 生产率提高势在必行

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劳动力和资本投资通常以字母L和K来表示。中国的劳动力人口萎缩和资本投资放缓意味着,如果未来十年要让经济产值(以Y表示)增加,L和K都必须有显著提高。相比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时代,当前的生产率(以A表示)已经出现大幅滑坡。在提振生产率的过程中机会与挑战并存。

  • 2008年以来,生产率增速从近二十年前的6%年率回落至平均6%的水平。一部分原因是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以投资活动为主要驱动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系列结构性阻力因素的影响。
  • 展望下一个十年,中国的高质量劳动力人口,完善的基建以及强大的研发支出都将为提高生产率创造条件。
  • 然而为保持生产率的稳健提升,面临的阻力也不容小觑。目前的全球环境并不有助于贸易和科技的流动,这意味着前路并不平坦。近期,中国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努力(关键在于提高效率)也预示还需要采取更多措施完善金融行业和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生产率的发展

生产率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度比全球金融危机前有所下降。

  • 1990 – 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为中国经济快速扩张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5%。经济改革、市场开放和全球化帮助提高了生产率水平。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人口迁移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 2008 – 2016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3%,其中来自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有限。资本支出(中国政府主导的4万亿元刺激措施)成为危机过后维持经济稳定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放缓,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随之下降。
  • 2017 – 2018年,中国年均GDP增速进一步跌至7%,增长动力变得更为平均。资本开支增长明显放缓。全要素增长率却出现小幅提升,虽然仍低于危机前水平,但是对经济的贡献率变大。

向前展望,中国在提高生产率方面仍将面临诸多挑战。笔者将先分析对中国经济有利的因素,再考虑困难与挑战。

有利因素

中国拥有实现强劲生产率增长的优势,包括受过高度训练的劳动力人口、成熟的供应链以及不断增加的研发支出。金融业改革也正走在正轨,尽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对研发的资源投入向来不低,且成果正逐步显现。

  • 2016年以来,研发支出的增长一直快于投资。2018年研发支出同比增长7%,远超投资活动6.5%的增速水平。
  • 2017年研发支出在GDP中的占比达到1%,而上世纪90年代初比例仅为0.7%。中国的研发支出占比居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首,接近经合组织(OECD)平均水平。

  •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中国专利申请量达到124万,相当于10年前的8倍以上。以5年平均值衡量,中国自2000年以来专利申请量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水平。远高于全球平均。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

多个领域正在进行改革。

  • 政策制定者允许市场力量在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中发挥更大作用。
  •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向境外投资者开放股票和债券市场,逐步消除券商、保险和信用评级行业对外资的限制和壁垒。
  • 近期经济激励措施的重心从提振住房市场转为刺激国内消费和降低税收负担,这些努力将有助于发挥最大效率。

维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所面临的挑战

即便如此,在提高生产率方面仍有很多障碍,其中包括技术追赶空间变小、早期的改革和供应链整合带来的好处减退、发达经济体生产率增长放慢导致正面溢出效应下降。

就外部环境而言,中美贸易局势紧张,反全球化声浪日盛也危及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因为这会导致研发支出和科技交流减少。此外,出口需求减弱和贸易保护主义可能遏制投资活动,导致创新活动和新技术引入速度放慢,进而影响到生产率的提升。

在国内市场,来自早期改革和全球化的红利已经下降,对低效率国企的重组工作停滞不前,公共增长或以私营企业的利益为代价,一些僵尸企业也在占用本可以有更多产出的企业的资源。

尽管近年来实施了金融改革和市场开放,但仍然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来改进市场定价及功能,从而使得资源更有效地配置。举例而言,一些大型国企可以获得低成本融资,但民营企业却难以找到可靠的融资来源,并承受着高借贷成本的压力。

在劳动力市场,户籍体系和社保福利在跨区转移方面的规定成为阻碍劳动力迁移的障碍,不利于劳动力参与率和生产率的提高。

本文作者:彭博经济学家舒畅

亲身感受彭博终端带来的非凡体验 预约演示